网站内容来源于:http://www.ciming-sh.com/html/healthManagement/20110318/262.html

专家据有关核辐射报道说恐慌比灾难更可怕

  日本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泄漏,正引发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心理恐慌。作为这种恐慌心理的应急反应,人们在采取一切自认为正确的措施进行防卫。比如,欧美部分地区公众开始购买碘盐防止核辐射,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公众抢购碘盐的情况,甚至连酱油、腌菜等含盐食品也遭抢购。
  为何区区几条传言,就导致国人陷入恐慌与混乱,引发“一盐难求”,而有关部门、专家学者每天在媒体上苦口婆心地告诉大家“日本核泄漏当前的不利影响有限”、“碘盐中的碘含量相对较低,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”、“盲目服用碘片或加食碘盐,还能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”,却无法让有些人用理性与常识做出正确判断?
  这种混乱首先来自于从众心理。在传言散播初期,一批笃信“海盐将无法食用”、“碘盐防辐射”的人掀起了抢购潮;而后,抱着“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”心态的人加入抢盐大军;再后来,那些认为“别人买我也买,多买点也没坏处”的人也开始买盐。三重心态累积,加剧了社会恐慌心理。
  “从众”透射出公众相关知识的缺位。中国公众是第一次相对近距离地感受到核辐射的威胁,有“核忧虑”是正常的,但不应盲目将其变为“核恐慌”,更不应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片面、不实信息,盲目行动,人为制造恐慌。如有疑虑,可以多了解知识、关注相关动态。比如目前日本本岛各地的辐射情况、风向对核辐射散播的影响,以及正确的防辐射知识。哪怕真有那么一天,也该知道,关好门窗、戴上口罩等才是正确方法,而非盲目囤积、食用碘盐。
  一旦公众的忧虑露出苗头,有关方面就应当及时对社会心理及情绪进行预判,采取更为积极的防范措施,其中包括把更多的知情、判断权交给公众。比如福岛核泄漏之初,有关部门和专家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就这一事件对本国影响做充分、足够、实事求是、定性与定量的分析,而不应仅仅是笼统的“风向、洋流向东,对本国影响不大”之类的话。只有当公众相信你提供的信息是客观、可信的,才会基于这个信息的价值判断决定自己的行为。不要等到恐慌心理产生,再行多方努力,那样会事倍功半。哪怕在采取防范措施时,超前、严格一些,公众都能理解与支持政府部门为民着想的用心与行为。唯有如此,才会从根本上消除心理恐慌之源,最大限度地稳定情绪。
健康信息资讯来源:上海慈铭体检中心

慈铭人文
上海慈铭分院地址